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文学原典选读

第三十六次「中国文学原典选读」读书会∶论民国词体改革的成与败∶以曾今可、卢前为中心

2019-11-04

香港教育大学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文学原典读书会
题目∶论民国词体改革的成与败∶以曾今可、卢前为中心
讲者∶林传滨博士(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助理教授)
日期:11月4日(星期一)
时间∶14:30 – 16:30
地点∶B3-G/F-02(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

讲题介绍∶
1930 年代的民国词坛有两个事件备受关注,分别是1932年曾今可倡导的「词的解放运动」,以及1938年卢前以《中兴鼓吹》为实践的「词体试验」,两人皆有实际创作和理念论述,试图在新时代改革旧词体。两人的创作甫面世既引发热议,但结局各异∶曾今可备受各界批评,词的解放运动旋即告终;卢前获得各方赞扬,词集一版再版。目前学界对两人的词学论述及创作已有关注,但至今仍未尝试结合二者不同的结果讨论民国词体解放的成败因由。此次读书会,希望通过对二人词学理念的介绍及具体作品的细读,分析二人的成败因由,由此展示晚清民国的词学发展,了解民国文人对词体改革的努力尝试,以及理解词体的特色。

第三十五次「中国文学原典选读」读书会∶北宋本洪刍《香後谱》辨正辑佚――兼谈古典文献学的四个核心方法

2019-04-09

北宋本洪芻《香後譜》辨正輯佚——兼談古典文獻學的四個核心方法

北宋洪刍所编「香谱」,是中国香学史、书籍史上存世最早的香谱类专书。它分类辑录了截至北宋末年的香事传统,奠定了南宋至清代香学知识的基本架构。然而洪谱的本来面目却扑朔迷离∶它到底叫什麽?它何时成书?它所代表的宋代香学结构若何?它到底有多少卷帙,多大规模?最重要的,它缘何而生?这一系列问题,又如何通古典文献学的方法、材料一一解决?我们一一道来。

日期:2019年4月9日(星期二)

时间∶下午2时半至5时

地点∶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B3-GF-02)

讲者∶商海锋博士(香港教育大学文学及文化学系)

第三十四次「中国文学原典选读」读书会:陈维嵩〈今词苑序〉导读及相关词学结晶析论

2018-03-22

各位老师,同学

诚邀参与第三十四次「中国文学原典」读书会

  香港教育大学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于3月22日下午2时30分举行第三十四次「中国文学原典」读书会。

  今次读书会研习主题为“陈维嵩〈今词苑序〉导读及相关词学分解析论”,由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副教授林怡劭博士担任导读。

  〈今词苑序〉为陈维嵩与吴逢原,吴本嵩,潘眉四人合编之当代词选本《今词苑》的其中一篇序文。此文表现了陈维嵩乃至整个阳羡词派的词学本次导读将精读此文,并关联相关词学层次,期能以小见大,让大家对清初重要的词学思想与词学背景基本上了解。

  是次活动同时伴随中文教育课程学术活动奖励计划,敬希垂注。

  查询及报名请与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林先生联络(电邮:s1119888@s.eduhk.hk;电话:2948 7028)联络。

  顺颂

教安

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敬启

文学及文化学系网址:https://eduhk.hk/lcs/

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网址:http://eduhk.hk/rccllc/

第三十三次「中国文学原典选读」读书会:史官传统与中国史学的直书精神:由『崔杼弒其君』谈起

2017-11-16

诚邀参与第叁十叁次「中国文学原典」读书会

  香港教育大学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於11月16日下午2时30分至4时30分举办第叁十叁次「中国文学原典」读书会。

  今次读书会研习主题為「史官传统与中国史学的直书精神:由『崔杼弒其君』谈起」,由文学及文化学系助理教授雷晋豪担任导读。

  「秉笔直书、善恶不隐」是中国传统史学遗留的重要精神遗產。儘管「求真」是中、西方史学共通的追求,但只有中国史学将直书提昇到职业道德的层次。本次原典选读的目的是透过导读《左传》之中崔杼弒君的故事,探讨春秋时期的史官精神,进而由史官的天官传统探求其精神渊源。

  活动同时纳入中文教育课程学术活动奖励计划,敬希垂注。

  诚邀各位师长和同学出席。查询及报名,或索取文本,请与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林先生联络(电邮: s1119888@s.eduhk.hk ;电话:2948 7028)联络。

 顺颂

教安

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 敬啟

文学及文化学系网址:  https://eduhk.hk/lcs/

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网址:  http://eduhk.hk/rccllc/

第三十二次「中国文学原典选读」读书会:曹丕《典论·论文》导读

2017-06-15

各位老师与同学:

诚邀参与第叁十二次「中国文学原典」读书会

  香港教育大学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将於6月15日举办第叁十二次「中国文学原典」读书会。

  是次读书会研读主题為「《典论·论文》导读」,由文学及文化学系研究生林绥杰担任导读。

  曹丕(187-226)《典论·论文》被视作中国最早的文学专论,初见引在《叁国志·王粲传注》中,日后则為《昭明文选》所录,因此得到高度的关注与讨论。《四库全书总目·诗文评类序》:「建安黄初,体裁渐备,故论文之说出焉」,从批评史的角度指出〈论文〉出现的原因及其时代背景。(参见蔡英俊〈曹丕「典论论文」析论〉)同时,开篇言「文人相轻」,而引出的有关〈论文〉撰成年代,作文宗旨与动机等一系列的讨论,值得分析。(参见冈村繁〈论曹丕的《典论·论文》〉,王梦鸥〈曹丕典论论文索隐〉)此外,文中有关文人的品第、文体、文气、文章不朽的见解,也值得一再细读。

  活动亦纳入中文教育课程学术活动奖励计划,敬希垂注。

  诚邀各位师长和同学出席参与。查询及报名请与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电邮:  rccllc@eduhk.hk ;电话:2948 6554)联络。谢谢!

  顺颂

研安

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 敬啟

文学及文化学系网址:  https://eduhk.hk/lcs/

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网址:  http://eduhk.hk/rccllc/

第三十一次「中国文学原典选读」读书会:晚明士人的陵嚣之气──从王夫之《古诗评选》中的隐喻谈起

2017-06-07

诚邀参与「中国文学原典」读书会

  香港教育大学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即将未来两周举办第三十一次与三十二次「中国文学原典」读书会。

  下周(6月7日,星期三)第三十次读书会研读主题为“晚明士人的陵傲之气──从王夫之《古诗评选》中的隐喻谈起”,由文学及文化学系研究生张欢欢担任导读。

  “隐喻”作为一种诗意的想象和修辞性技巧,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频频出现,研究者亦一再分析其中的深意。历代诗歌评论中亦有很多“隐喻”手法,它们却常被研究者忽略。王夫之(1619-1692)所撰《古诗评选》是明末清初时期重要的古诗选本,其中充满了很多身体隐喻值得细读细析。在这些“隐喻”中,我们隐约可以看到王夫之对明末的「戾气」以及当时士人的「躁竞」,「陵傲之气」的反覆批评。

  诚邀各位老师长和同学参加。查询及报名请与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电子邮件:rccllc@eduhk.hk;电话:2948 6554)联络。谢谢!

  顺颂

研安

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敬启

文学及文化学系网址:https://eduhk.hk/lcs/

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网址:http://eduhk.hk/rccllc/

第三十次「中国文学原典选读」读书会:”季札观辞”与”诗为乐心”——《文心雕龙》之诗声论及其渊源

2015-03-12

香港教育学院文学及文化学系 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 合办
第三十次「中国文学读书会」

  香港教育学院文学及文化学系、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合办的「中国文学读书会」将于2015312举行,诚邀各位老师和同学参与。

题目:「『季札观辞』与『诗为乐心』——《文心雕龙》之诗声论及其渊源」

日期:2015年3月12日(星期四)

时间:晚上6:00 – 8:00 

地点:香港教育学院B3-GF-02

讲者:胡琦先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博士候选人)

导读者简介:胡琦,北京大学文学学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硕士,现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博士候选人。研究兴趣包括古代文论、明清文学与文化、中国知识人之历史等等。发表过〈己未词科与清初「文」「学」之辨〉〈气节还是道脉——东林书院祠祀与清初士风之转折〉等论文。

讲题介绍:诗乐之离合,乃是提挈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之一大纲领,而《文心雕龙》之〈乐府〉篇,正是六朝文论中一篇涉及诗乐配合及价值高下问题的重要文献,其谓「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瞽师务调其器;乐心在诗,君子宜正其文」,堪称传统文学批评对诗乐关系的代表性论述。文中叙论诗乐源流,援引春秋时吴公子季札聘鲁之事,称「季札观辞,不直听声而已」,前贤或以此句中「观辞」乃「观乐」之讹,当据《左传》正之;然此一校改,于《雕龙》传世诸本,殊无印证,是耶非耶,实当深考。本次读书会希望从文本校勘出发,通过细读原文,归纳彦和书中内证,并结合汉魏六朝的经学解释传统,尝试处理这一问题。由此,更可在古人自身观念架构之中,追索《文心雕龙》之诗乐理论之渊源脉络,以期对中世艺术思想史上之「诗」「声」论窥豹一斑。

查询及报名请与许建业先生(电邮:s1055575@s.ied.edu.hk; 电话:2948 7288)联络。谢谢!

香港教育学院文学及文化学系、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

文学及文化学系网址: https://www.ied.edu.hk/lcs/

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网址: http://www.ied.edu.hk/rccllc/

「中国文学原典选读」读书会
简 介

为推广文学研究,促进学术交流,凝聚研究力量,香港教育学院文学及文化学系与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计划于本年度继续组织「中国文学原典选读」读书会。自2010年3月以来,已经举办多次。本读书会主要以中国传统经典为研读材料,透过定期的聚会讨论与文本阅读,让成员对中国文学经典有更深入的认识了解,并且借着相互的切磋讨论,重新分析及审视学术问题,从而提出新见解、新观点。

读书会拟每月举办一次,时间为晚上6:00-8:00或6:30-8:30,地点是香港教育学院,欢迎跨校学者、同学参加。每次读书会均会选取一部重要文学经典的若干篇章,由导读者作约45分钟的摘要报告,小休15分钟后,成员再进行约1小时的深入讨论,小休时间备有茶点招待。

第二十七次「中国文学原典选读」读书会——新小说与新传记之间:以晚清女作家汤红紱的翻译小说為中心

2013-12-03

香港教育学院文学及文化学系 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 合办
「中国文学原典选读」第二十七次读书会

香港教育学院文学及文化学系、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合办的「中国文学原典选读」第二十七次读书会将於2013年12月3举行,诚邀各位参与,详情如下:

题目:新小说与新传记之间:以晚清女作家汤红紱的翻译小说為中心

日期:2013年12月3日(星期二)

时间:晚上6:00-8:00

地点:香港教育学院B3-G/F-02(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

导读:崔文东(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博士研究生)

导读者简介: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博士候选人,研究兴趣包括晚清文学与文化、晚清翻译史、香港文学与文化,论文散见於《汉学研究》、《电影艺术》、《翻译史研究》、《中国翻译》、《翻译学报》等期刊,曾获2010年宋淇翻译研究论文纪念奖。

讲题介绍:晚清时期新小说的着译如火如荼,新传记的着译也盛况空前,构成了两大新文类对话的契机,而晚清女作家汤红紱以新传记体翻译域外小说的实践就是其中一例。日俄战争前后,日本军事小说与家庭小说层出不穷,汤红紱為唤起国民尚武精神,将其译入中文。她受史传传统影响,视此类小说為真人真事的记录,而此时新传记风行宇内,以「新民体」渲染英雄事跡,汤红紱据此改造原着小说,鼓荡英雄崇拜热潮。晚清新传记源自日本评传,汤红紱以之翻译日本小说,其间迂回曲折的影响关係,突显了晚清文学跨文化、跨文类的特质。

以上活动纳入「中文教育课程学术活动奬励计划」计算项目。查询及报名可与李卓贤先生(电邮:cheukyin@ied.edu.hk;电话:2948 6554)联络。谢谢!

第二十六次「中国文学原典选读」读书会——以〈守贞〉為例谈晚清侦探小说中的身体寓言

2013-11-07

香港教育学院文学及文化学系 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 合办
「中国文学原典选读」第二十六次读书会

香港教育学院文学及文化学系、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合办的「中国文学原典选读」第二十六次读书会将於2013117举行,诚邀各位参与,详情如下:

题目:以〈守贞〉為例谈晚清侦探小说中的身体寓言

   (有关资料将於稍后电邮予报名者)

日期:2013年11月7日(星期四)

时间:晚上6:00-8:00

地点:香港教育学院B3-G/F-02(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

导读:魏艷博士(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导读者简介:魏艷,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毕业,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博士论文题目為《论中国侦探小说的產生与兴起1900-1949》,曾发表《〈狄公案〉的中西互动》等论文。

讲题介绍:〈守贞〉是明清志怪小说中的一则,晚清时期被小说家吴趼人收编在他的《中国侦探案》一书中。故事讲述一名女子被怀疑在同房时谋杀了自己的丈夫,但经调查,发现兇手竟是女子身体内一名叫做「守贞」的怪物。笔者在演讲中将其与西方第一篇侦探小说,同為动物杀手的《莫格街谋杀案》进行对比,探讨中西方知识论的不同,并指出道德伦理学在中国本土化的侦探小说中的重要性。

以上活动纳入「中文教育课程学术活动奬励计划」计算项目。查询及报名可与赖宇曼小姐(电邮:ymlai@ied.edu.hk;电话:2948 7328)联络。谢谢!

第二十五次「中国文学原典选读」读书会——从「小说伎俩」到「古文义法」:略论明末清初古文发展

2013-05-30

香港教育学院文学及文化学系 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 合办
「中国文学原典选读」第二十五次读书会

香港教育学院文学及文化学系、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合办的「中国文学原典选读」第二十五读书会将於5月30日举行,诚邀各位参与,详情如下:

题目:从「小说伎俩」到「古文义法」:略论明末清初古文发展(阅读材料请见附件)

导读:李向昇先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博士生 )

日期:2013年5月30日(星期四)

时间:晚上6:00-8:00

地点:香港教育学院B3-G/F-02(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

导读者简介:

李向昇,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本科、硕士毕业,现為博士研究生。研究范畴為明清文学,关注明末清初散文。

讲题介绍:

小说一向被传统文人视為小道,以唐宋古文正脉自居的古文家更对小说笔法大加排斥。批评小说笔法者认為,小说破坏古文雅驯的传统,支持者则认為,小说笔法有助行文叙事,不使担板,二者之间存在紧张关係。然而什麼是小说伎俩,如何才是古文义法?古人似乎没有清楚明确的表述。这个问题在明末清初的文坛,围绕着对以小说入古文着称的侯方域、王猷定之评价,曾形成一场讨论,或可藉此探得一二。更重要的是,讨论的焦点虽是「小说伎俩」与「古文义法」,然各自论说与评断背后的价值体系,却正关係到明末清初古文的发展。支持小说笔法者与严守古文义法者,各自形成一股力量,左右着文坛风气。背后的思想理念,正是围绕着文道关係,接续唐宋以来的文道论而展开,文道关係或正是明末清初古文发展演变的核心命题。此次讲题,拟从讨论「小说伎俩」与「古文义法」的分别切入,带出清初对侯方域、王猷定等前代名家的评价,进而讨论小说古文之别与时人评价背后所体现的文道思想,及其对明末清初古文发展的影响。

 

查询及报名可与孔健小姐(电邮:kongjian@ied.edu.hk ;电话:2948 6441)联络。谢谢!

本活动已纳入中文教育课程学术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