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未分类

「点指香港文学」线上展览

为延续获艺发局资助的《香港文学大系》的出版,香港教育大学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与国立台湾文学馆合作,于2020年在台湾举办「追忆我城——香港文学年华」展览,透过五大主题以及五十项珍贵书刊、手稿等展品,细致地展出了二十世纪初至今的香港文学作品。其后,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获艺发局Arts Go Digita计划资助,于2021年7月举办是次「点指香港文学」展览。除保留「追忆我城」策展方向及框架外,是次展览更透过充分利用多媒体及数码技术,以全新设计的线上浏览形式呈现文学香港。访客可借着四大主题展馆的逾百项展品及互动文学地图,细味香港文学路上风光及察见其中的文化脉络,进一步认识香港文学。

四大主题展区透过当代的介面美学及操作方式,立体、有趣味地呈现二十世纪初至今之香港文学史及文化史,跨越时空的藩篱,透过新媒体还原当年文学作品的文化氛围,并创造出不同观者可以各自在其中认识香港文学的展览空间。四张独特的互动文学地图,则分别透过最能够彰显自身主题特色的方式,在现有的Google香港地图上以合共超过400颗图钉标示出不同的地点,并在各标示中加入作品的简短摘录,作为有助访客开展进一步探索的文史补充资料。透过这些文学地图,访客可以重新认识香港各地区与香港文学的密切关系,并借着忆起自身在这些地区留下的个人经历,超越时空界限,为自己编织出一幅独一无二的文学地景。

展览除了严肃文学,亦着墨于流行文学在香港的呈现,其中包括武侠、言情、社会、侦探等流行的通俗文学,透过勾起不少人对香港流行文学的回忆,本计划相信这次线上展览将营造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让大家可以在疫情期间,以轻松放缓的脚步,细味自己及香港一路走来的明媚时光,并借此整理自身及对居住成长地的种种回忆,触摸文学背后的细致文化背景及历史起伏。

请点击上方的展览图示进入展馆。

三毫子小说学术研讨会

三毫子小说学术研讨会

海报设计:张欢欢博士 (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原图出处:丁岗插图,《环球小说丛》第15期 高良《破书的秘密》封面
资讯最后更新:11/8/2022

第三十六次「中国文学原典选读」读书会∶论民国词体改革的成与败∶以曾今可、卢前为中心

2019-11-04

香港教育大学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文学原典读书会
题目∶论民国词体改革的成与败∶以曾今可、卢前为中心
讲者∶林传滨博士(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助理教授)
日期:11月4日(星期一)
时间∶14:30 – 16:30
地点∶B3-G/F-02(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

讲题介绍∶
1930 年代的民国词坛有两个事件备受关注,分别是1932年曾今可倡导的「词的解放运动」,以及1938年卢前以《中兴鼓吹》为实践的「词体试验」,两人皆有实际创作和理念论述,试图在新时代改革旧词体。两人的创作甫面世既引发热议,但结局各异∶曾今可备受各界批评,词的解放运动旋即告终;卢前获得各方赞扬,词集一版再版。目前学界对两人的词学论述及创作已有关注,但至今仍未尝试结合二者不同的结果讨论民国词体解放的成败因由。此次读书会,希望通过对二人词学理念的介绍及具体作品的细读,分析二人的成败因由,由此展示晚清民国的词学发展,了解民国文人对词体改革的努力尝试,以及理解词体的特色。

香港语言及文学文化国际研讨会:日本与香港

香港语言及文学文化国际研讨会:日本与香港

香港语言及文学文化国际研讨会:日本与香港

由香港教育大学人文学院及中国文化文化中心主办,「香港语言及文学文化国际研讨会:日本与香港」於2021年5月21日顺利完成。為记录是次学术交流的点滴,本研究中心製作了中英日叁语的小册子,可以下方连结下载。

中文版  英文版  日文版

《香港文学大系1950-1969》

《香港文学大系1950-1969》

【新书发布】《香港文学大系1950-1969.歌词卷》(国语歌词) – 卢惠娴博士

    香港国语流行曲由盛至衰逾二十载,一直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的转变。战后,南来者众,充满上海遗风的歌曲主导市场,但同时亦有人着重文以载道的寓教于乐歌曲。五十年代中,资本来自不同地区的国语电影和唱片业进行跨媒体合作,使电影歌曲成为国语流行曲重要的部分。电影公司以红歌星为歌艺不精但具潜质的影星幕后代唱,歌路以城乡互动为主。另一些电影公司则以发掘歌影双栖新星以拓展业务,并为他们创作不少展现青春的歌曲。

【新书发布】《香港文学大系1950-1969。歌词卷》(粤语歌词)-黄志华先生,朱耀伟教授

    本卷粤语歌词部分,选入一九五○年至一九六九年间面世的粤语歌词一百首,希望能够能反映这二十年间,香港的粤语歌词创作的发展轨迹,展现作品风貌以至 文学成分。粤语流行歌曲在五,六十年代,一部分很低,亦难以知道那时的歌词作者,会不会要求自己笔下的歌词创作具文学价值。而文字创作,多多少少都会带些文学 成分,编选之作品也要考虑艺术价值与文献价值之兼容。

【新书发布】《香港文学大系1950-1969.新诗卷二》- 郑政恒先生

六十年代是香港现代主义诗歌的兴盛期,风格上从传统逐步走向现代,去国怀乡及格律均齐之作锐减,在左右对立以外,新一代的声音响起,香港诗歌更具城市风貌与实验探索精神,香港诗坛充满种种变数与多元发展的可能性。当时不同风格及主张的刊物如《香港时报.浅水湾》、《中国学生周报.诗之页》、《好望角》、《蓝马季》及《当代文艺》等都纷纷刊载新诗,使六十年代成为香港新诗的一个转折时期。本书收录1960至1969年间诗人在香港写作、发表和出版的新诗作品,例如昆南、马觉、蔡炎培、叶维廉、戴天、王无邪、温健骝、谭家明、邱刚健,并兼收他们在台湾发表的诗作。

《香港文学大系1919-1949》

《香港文学大系1919-1949》

简介

  早於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文艺界已有编纂《香港文学大系》的构思,但一直未能落实。2009年,本中心总监陈国球教授与执行理事陈智德博士联络同道,组织编辑委员会,展开《香港文学大系1919-1949》编纂计划,歷时五载,完成香港首套「文学大系」,由香港商务印书馆於2014-2016年出版。

  《香港文学大系1919-1949》十二卷由十一位本地专家学者担任主编,追本溯源,发掘被时间洪流淹没的早期香港文学作品。各主编撰写〈导言〉,说明选辑理念和原则,為读者指引阅读方向,為研究者提供珍贵史料。本系列继承《中国新文学大系》传统,以体裁分卷,為突显香港文学特色,专设旧体文学、通俗文学及儿童文学叁卷,展现多元而又多面向的香港文学歷史风貌,意义关乎本土,亦超乎本土。

《香港文学大系1919-1949.新诗卷》 陈智德主编

本卷选录1949年以前在香港发表的新诗,根据目前所见的文献资料,本卷实际选录1925年至1949年的作品,横跨战前时期、抗战时期与战后初期的不同阶段,编选原则是兼容不同时期的各种流派和风格,艺术价值与文献价值并重。本卷所选录的鸥外鸥〈和平的础石〉、李育中〈维多利亚市北角〉、陈残云〈海滨散曲〉、刘火子〈都市的午景〉、袁水拍〈梯形的石屎山街〉、何浧江〈都市的夜〉、黄雨〈萧顿球场的黄昏〉、沙鸥〈菜场〉等诗作,记录已消逝的叁、四○年代香港都市风景,更表达理念、批评和想像,為后世留下歷史见证。

《香港文学大系1919-1949.散文卷一》 樊善标主编

本卷选录1920年代中期至1941年香港沦陷之前的散文作品,主要採自香港出版的报纸副刊和期刊,少数选自单行本。作者包括在本地成长的谢晨光、侣伦等,以及南来或暂住或长居的茅盾、叶灵凤等。前者固然是无可争议的「香港作家」,后者也对香港文化环境、文学气氛有所贡献。就「香港文学」而言,两者都不容忽视。本卷广纳美文、小品、杂文、特写、通讯等类型,兼容本地及非本地话题,力求展现早期香港散文的各种面貌,配合导言所述,期望读者对此一时段香港散文的演变过程和生產机制有所了解。

《香港文学大系1919-1949.散文卷二》 危令敦主编

本卷选录1942至1949年间,在日据与战后两个歷史时期裡,香港报刊所刊载的散文以及个人文集裡的篇章。本地作家的佳构与南来名家的作品兼收,说理、叙事、记人、抒情、表意、状物、写景各种体例均备。读者阅读此书,可以瞭解本土早期散文风貌,观察四○年代本地报刊的文学生态,进而思考当年香港作為中国境外文化中心的独特歷史地位。

《香港文学大系1919-1949.旧体文学卷》 程中山主编

从开埠到民国百多年间,香港旧体文学名家辈出,佳作纷呈。王韜、潘飞声、陈步墀等报人商人,领导晚清风雅;新界文人、革命党人大笔淋漓,慷慨悲歌。民初陈伯陶、赖际熙等清遗民雅集宋王臺,蔡哲夫、邓尔雅、杨铁夫、刘伯端等结社唱和。抗战期间,叶恭绰、杨云史、李仙银、陈孝威等以文学救国。日治时期,冯渐逵、黄伟伯等以诗存史。1949年神州易帜,陈湛銓、吴天任等大批文人涌入香港,诗情悲壮。百年间,香港诗社林立,有潜社、北山诗社、正声吟社、千春社、硕果社等,扢风扬雅,承传国粹,风气极盛。
本卷选录1843至1949年间香港旧体文学作品,以诗词為主,略及古文。各体俱列,唐宋风格,中西思想,兼採并重;题材丰富,写江山风月,记雅集唱和,述人生际遇,反映香港时局、家国灾祸,如鼠疫、马棚大火、省港大罢工、烽火国难等,时代色彩鲜明。

《香港文学大系1919-1949.通俗文学卷》 黄仲鸣主编

通俗文学素被视為边缘文学。本卷的编纂力图纠正这一偏见,特在沙中淘金,时限追溯至晚清,直至1949年。本卷的文类包括言情、技击、侦探、社会、借殻、天空等小说;另如赋予新义的笔记、粤謳、龙舟、班本等作品,都有收入。文体包括文言、白话、粤方言、叁及第等,语言繽纷多姿。本卷按年序编选,可探索出香港通俗文学的承传和流变的关係;所选作品除具艺术性外,更蕴含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学、语言学、读者接受论等方面的丰富资料,内容堪称独特,极见每一个时期香港作家的书写风釆。

《香港文学大系1919-1949.儿童文学卷》 霍玉英主编

本卷选录叁○年代中期至四○年代末在香港出版的儿童作品,原始文本大多来自香港第一本综合性的儿童杂誌《新儿童》,以及报刊儿童版面和少量单行本。
本卷作家主要為南来文人,像许地山、黄庆云、吕志澄、鸥外鸥、胡明树、许穉人等。作品类型图文兼备,涵盖理论、诗歌、童话、故事、戏剧、寓言及漫画,能展示香港早期儿童文学发展的面貌,而作品中所表现的儿童与童年,正反映在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成人对儿童、童年及儿童文学的理解。

《香港文学大系1919-1949》编辑委员会

总主编  陈国球

副总主编 陈智德

编辑委员 危令敦 陈国球 陈智德 黄子平 黄仲鸣 樊善标(按姓氏笔画序)

 

各卷主编

1新诗卷   陈智德 香港教育大学文学及文化学系副教授

2散文卷一  樊善标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副教授

3散文卷二  危令敦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副教授

4小说卷一  谢晓虹 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及创作系助理教授

5小说卷二  黄念欣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副教授

6戏剧卷   卢伟力 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副教授

7评论卷一  陈国球 香港教育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学讲座教授

8评论卷二  林曼叔 《文学评论》总编辑

9旧体文学卷 程中山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高级讲师

10通俗文学卷 黄仲鸣 香港树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副教授

11儿童文学卷 霍玉英 香港教育大学文学及文化学系副教授

12文学史料卷 陈智德 香港教育大学文学及文化学系副教授

13导言集   陈国球、陈智德等

 

顾问

王德威 李欧梵 许子东 陈平原 黄子平(按姓氏笔画序)

日治时期香港文学研究──「和平文艺」与戴望舒、叶灵凤等作家

日治时期香港文学研究──「和平文艺」与戴望舒、叶灵凤等作家

本计划拟搜集、整理日佔时期香港文学资料,包括在该段时期出版的报纸《华侨日报.文艺副刊》、《香岛日报.日曜文艺》、《香港日报.香港艺文》、《南华日报.星期文艺》、期刊《新东亚》、《大同画报》等刊物中的文艺作品及评论文章,集中对戴望舒(1905-1950)、叶灵凤(1904-1975)这时期在以上报刊发表的作品以及有关和平文艺的论争作出分析研究。

透过此项研究,本计划期望有系统地整理长期埋没的日佔时期香港文学史料,检视其文学价值;探讨日佔时期香港「和平文艺」理论及相关作品;再以戴望舒、叶灵凤為中心,旁及陈君葆、黄鲁等作家,探讨香港日佔时期作家如何透过曲笔、隐语、象徵表达「内化的抵抗」。

研究项目主持人:陈智德博士

资金来源:GRF

《香港文学大系》编纂计划

《香港文学大系》编纂计划

本计划拟以「文学大系」的概念及形式,有系统地整理、编辑歷年香港文学作品并撰写导言,出版具学术价值的《香港文学大系》系列丛书。第一阶段為整理1919-1949年的香港文学,出版《香港文学大系》12册丛书,2010年8月起筹备编辑及资料整理工作,2014-2016年陆续出版。

本计划由香港文学专家组成编辑委员会,邀请富国际声望之学者组成顾问团,各卷编辑均由本港学术界及文化界专家担任。

研究项目主持人:陈国球教授

资金来源:香港艺术发展局、私人捐款

内战时期香港少年儿童副刊研究

内战时期香港少年儿童副刊研究 

内战期间,南来左翼文人与思想进步份子在港创办少年儿童的园地,像《华侨日报》的「儿童周刊」和「学生周刊」,《星岛日报》的「儿童乐园」和「学生园地」,為战后在学与失学在职的读者提供不同层次的「教育」与「养份」。本计划以上述四份少年儿童副刊為研究对象,从战后香港社会形势、报社办报宗旨与经营策略、编者主张与取向、政府管治等角度切入,藉着文本细读与分析,一方面探讨它们的创设目标、编辑取向,另一方面考察当中的教养内容、文学成份,期以勾勒香港早期少儿副刊、儿童文学,以至儿童教育的发展方向与特色。

研究项目主持人:霍玉英博士

资金来源:GRF

追寻抒情精神:中国文学的现代学术研究中的「中国文学传统」的概念

追寻抒情精神:中国文学的现代学术研究中的「中国文学传统」的概念 

本研究计划旨在勾勒「中国抒情传统」的现代概念的来龙去脉,审视其在中国文学的现代研究中的理论与文化意义。计划重点在於:对抒情传统概念正反意见之争议问题;以及对此概念的叁位创始人—陈世驤、普实克和高友工的理论渊源,乃至近年来仍不断阐述与扩充的后来研究者的着作的整理和考察等。以此,让有关这一概念的整个发展演化歷程被放置在社会及歷史的脉络之中进行描述与审视,以揭示其在中国文学研究方面的贡献与局限。 

研究项目主持人:陈国球教授 

资金来源:G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