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間踏著木棉花絮迎風吐露
吃過臨時都說了廿幾年的街市的豬扒麵
下課後懷緬吉之島的最後時光
駐足在旺角開來的紅van站
臨眺大海與觀瀑
發現桃源洞早沒有避世勝境
藏書樓亦已荒廢
但在劫餘仍能寫詩
無論是非關宏旨的民生細節,抑或大時代風雲變色,都能在因大埔而生的文字裡找到蹤跡。大埔是香港歷史最古老的地區,南漢(917-971)時代以媚川郡大步海採珠場而知名,至明代敬羅家塾的設立,始有文教活動。十九世紀末,英國與清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經歷新界六日戰爭,大埔才劃入香港版圖當中。歷年香港圖像記錄當中,大埔風光一直排在城市景觀的後面,甚至文學論述當中長期缺席;大埔無法趕上維多利亞城的建設,卻在香港的發展過程當中,默默扮演「都市的背面」的重任。唯其並非都市之共謀,擁有桃源洞的大埔一直是避世首選,有著為數不多但極為關鍵的詩與史:隱居綠倚園的南社詩人鄧爾雅(1884-1954)、首倡新界師範的陳本照及陳袞等埔師師生、抒寫八仙嶺創立庸社的吳灞陵(1904-1976)、於戲院街粉墨登場的天空小說家李我(1922-2021)、長住錦山迎接現代主義詩潮的崑南(1935-),至今仍引領著香港文學與文化的潮流與發展,也在市區中心以外提供另一種抒寫香港的選擇。
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中心成員在2015至2016年間參與中文大學香港文學散步活動,與居住本區的文友曾參與大埔的區內導賞,其間接觸到盧瑋鑾教授《香港文縱:內地作家南來及其文化活動》,收集大埔的文學資源,自此思考以大埔去敘述香港文學的可能。2017年,前中心成員楊穎賢博士實踐想法,以期刊/書誌的方式申請基金資助,惜未能成事。中間經歷人事變動,以及中心忙於籌辦《香港文學大系》以及「追憶我城:香港文學年華特展」,至2020年杪重新向大埔區議員重提想法,最終於2021至2022年間由大埔民政事務處促成「大埔文縱──新界東文學推廣計劃」。
本計劃成果將結集成書,並透過各種展覽及導賞活動推廣予大眾,冀以學術專業知識回饋社區文教發展。旨在發掘不同時期及類型的重要香港文藝作品,重提受到忽略的重要的社區作家或文人,重塑地區歷史傳說與民間故事,再探文化景點與史跡,梳理大埔的文學與文化發展脈絡,宣傳大埔文學這一概念,推廣社區文化及觀光。最重要是保存大埔歷年文學作品,使其不致遺忘湮滅。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將會持續在「大埔文學」理念下實現各種可能。
公眾如對計劃有任何查詢、意見,以至有文物或情報提供,歡迎隨時與本中心聯繫。(可透過面書訊息,電郵rccllc@eduhk.hk,或致電29486554查詢)
大埔文縱工作團隊 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識於2022年9月23日
修訂2023年2月5日
本計劃由民政事務總署社區參與計劃撥款資助
計劃擬對十九世紀至今大埔文學與文化資料,如報刊、蒙書、地誌等等,作全面考掘及探研。經整理和分析,釐清版權狀況後,將會以資料庫的方式對外展示內容。
現時蒐集資料途徑包括:一、透過大專圖書館藏及收藏家協助,發掘及數碼化大埔藝文文獻;二、自中心現存的計劃中加以提煉;三、收集網上資源。
本計劃將會透過常設虛擬展覽以及不定期的實體展覽,把大埔藝文成果帶到不同角落。常設展覽空間將會以復刻昔日大埔文化核心「大埔戲院」為目標。(即今大埔戲院街3號明月樓)
按以下圖片或左方菜單,可瀏覽「香港文學在大埔」2D試展
大埔文縱為籌備展覽及社區導賞,積極籌備導賞工作坊,培訓導賞員,第一次工作坊已於2023年2月至3月舉行,共14位同學取得證書。
大埔文縱先行導賞團,剛於5月24日及27日舉行,由中心總監葉倬瑋博士帶領,參加者包括大埔民政專員、作家、地區委員、區議員、中小幼校校長、中學生,共五十餘人。其中民政專員陳巧敏女士在緊密行程中特意撥冗出席,來不及換上行旅裝束完走全程,與眾同樂,令計劃團隊印象深刻,由衷敬佩。在此再感謝民政事務總署社區參與計劃的贊助,以及大埔民政處的支援。
至2024年間,本計劃擬安排24至30場的文學導賞,配合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開設的社區寫作課程,以及邀請大埔以至全港中學參與導賞團。除了邀請學者、文化工作者與資深作家擔任導賞作家,招募教大學生擔任導賞員,亦有計劃邀請大埔居民擔任導賞員。團體或學校如有意組織導賞團,公眾或區內市民有意擔任導賞員,可按此處報名,或留下您的意願。
本書名啟發自盧瑋鑾教授編著《香港文縱:內地作家南來及其文化活動》,共分上下兩冊。
上冊以1960年代為界線,收錄相關大埔文藝研究論文,編選本區地文作品(小說、詩歌、散文、遊記、報告文學、視藝作品等)、作家著述,並考察多個失落與存疑的藝文景點,如大埔墟藏書樓、鄧爾雅藏琴的綠綺園、大埔戲院形貌復修。這時期比較重要的作者有鄧爾雅、吳灞陵、陳袞、易君左、崑南等作家。
下冊以1960年代以降的內容為主,繼續收錄本區相關的文學作品之餘,也會收入導賞活動花絮及作品結集,此外亦會以長居大埔的作家為口述訪問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