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hB4z0lcdbuX6uVMS

活動回顧

成果展示

比賽詳情及投稿連結

由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贊助,香港教育大學人文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蝶字翩翩——全港中學生自然寫作比賽2024/25」即將展開。是次比賽旨在推動本港學界自然寫作的風氣,喚起學生對自然生態的關注,培養其「仁民愛物」的高尚品格,同時提升其寫作能力。歡迎全港中學生踴躍投稿。
大自然中,蝴蝶被譽為彩虹之塵,最美麗的蝴蝶。為了鼓勵中學生關注自然生態,培養其愛護環境的意識,本年度比賽主題訂為「各種蝶與你,你與蝶的關係」,希望參賽者能根據個人對蝴蝶的觀察與想像,與蝶相遇之感悟、賞蝶之情懷,敘寫各種蝶與人、人與蝶的關係。以下為是次比賽詳情:
主題:各種蝶與你、你與蝶的關係
對象:全港中一至中六級學生
形式:設「初中組」(中一至中三)及「高中組」(中四至中六),題目自訂,散文為體,請以電腦打字的方式提交作品
字數:初中組以1,000字為限;高中組以1,500字為限,包括標點符號。請在文末列明字數。超出字數者有機會被取消參賽資格
評判:初中組:徐焯賢、黃怡、鄒芷茵
高中組:鍾國強、王良和、葉曉文
參加方法:請填寫此報名表格並上傳作品(Word格式)及學生證副本:
https://eduhk.au1.qualtrics.com/jfe/form/SV_abZ1CGTtijg9XOm
截稿日期:2025年5月3日(星期六)
如有查詢,歡迎致電 2948-6441,或電郵 rccllc@eduhk.hk 聯絡林先生。

計劃簡介

GovLogo_Sponsored_Red_OL_0620

         香港擁有寶貴而豐富的自然生態,其自然風光與生態面貌,逐漸成為文學創作的對象。例如香港作家葉曉文《尋花:香港原生植物手札》與《尋牠:香港野外動物手札》系列,以香港的自然風光、動植物昆蟲為書寫對象,呈現人與自然互動的歷程。此類文學寫作被歸入「自然寫作」(Nature Writing)之列。

  自然寫作要求作者親身注視、觀察、記錄、探究與發現「自然」,寫作者必須對觀察對象有相當認識,才能寫出優秀的自然文學。故此,自然寫作必然在文學的基礎上,吸納自然生態知識,再轉化為文字創作。然而,自然寫作所涉及的生態知識,並不難以掌握。通過生態導賞、實地觀察與閱讀生物圖鑑、科普讀物,寫作者自能進行自然寫作。

  為了鼓勵中學師生投入自然寫作之列,通過寫作領會自然、語文之美,培養其「仁民愛物」的高尚品格,香港教育大學人文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以「蝴蝶」為主題,於2024年9月正式展開「蝶字翩翩——全港中學生自然寫作比賽2024/25」,是次計劃得到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贊助,除了比賽徵稿,也正舉行一系列自然寫作工作坊、鳳園實地觀蝶及寫作活動;本計劃亦在編寫自然寫作教材套(中學生適用),計劃成果將陸續公開,希望能在香港推廣自然寫作,一方面培養中學師生觀察自然,書寫自然的興趣與能力,引領他們欣賞自然及語文之美;另一方面亦為香港文學界培養自然寫作方面的人才。

團隊成員
項目負責人:鄒文律博士(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語文顧問:湯才偉博士
蝴蝶顧問:曾繁裕博士
研究助理:林禮勤先生
教材統籌及指導:鄒文律博士
教材编撰:黃藝琳、鄭嘉怡、鍾琦琦、毛淑賢、張曉文、曾淑樺(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文教育榮譽學士課程)

*本計劃由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贊助
贊助機構 (2)

第二十六次香港文學讀書會:一九六○年代的台、港新詩與溫健騮

03-12-2024

題目:一九六○年代的台、港新詩與溫健騮

日期:2024年12月3日(星期二)

時間:下午7:30-9:30

形式:ZOOM 線上會議(meeting ID:921 7746 2992 或以下連結加入:

導讀:陳智德博士(台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合辦: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報名及查詢:林先生(2948-6441 / lklam@eduhk.hk )

簡介:溫健騮(1944-1976),1964年畢業於台灣政治大學外交系,1968年赴美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1970年憑《苦綠集》獲美國愛荷華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再轉往康奈爾大學攻讀博士。1974年回港後,任職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時代生活出版社編輯,再於香港大學中文系任教。1975年參與創辦《文學與美術》雙月刊,1976年因癌症逝世。溫健騮生前摯友古蒼梧、黃繼持整理溫健騮遺稿,分別以《溫健騮卷》(香港:三聯書店,1987)及《苦綠集》(台北:允晨文化,1989)為書名在台港兩地出版,收錄他大部份作品。

溫健騮病逝後,瘂弦把手頭上的一束溫健騮遺稿,以〈溫健騮早期詩選〉為題發表,並在按語中說:「他顯然是一個浪漫主義者,富有清新的意象和現代色彩,我們認為這個階段的溫健騮是最可愛的;可惜他未能繼續發展這種風格。後期溫健騮的『轉向』,至今我們不明白是為了甚麼。」

是次講座以溫健騮「轉向」之前的作品為中心,將之置於一九六○年代的台、港新詩的文化脈絡上,探討溫健騮的詩學思考與實踐。

*本次講座內容為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臺港文藝脈絡中的現代主義與左翼轉向——溫健騮研究」(113-2410-H-007-004-)之部分成果。

第二十九次香港文學文化沙龍:談翻譯早期香港文學之經驗

2024-09-30

第二十九次香港文學文化沙龍:談翻譯早期香港文學之經驗

有說香港只有中環,但沒有中心。早期的香港文學折射了香港社會、文化、身為殖民地城市的獨特氣質,成為以後邁向國際大都會的潛力。我們可以從不同作家的作品窺探當時的城市生活、戰時或戰後的憂鬱。亨利‧戴維‧梭羅在《湖濱散記》的結尾寫道「太陽只是一顆晨星」,讀者能在自然、人類和歷史中領悟人生的周而復始。是次香港文學文化沙龍邀請翻譯家曾麗雯(Audrey Heijns)、黃天琦(Tin Kei Wong)與香港文學學者區仲桃(C. T. Au)借鑑翻譯《1919 – 1949 年香港文學大系》詩歌卷及散文卷的經驗,討論香港早期文學創作的意義及影響。

主講:
曾麗雯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兼任講師)
黃天琦博士(阿德萊德大學講師)
區仲桃博士(香港教育大學助理教授)
主持:
察杜梁博士(香港教育大學博士後研究人員)

日期:2024年9月30日(星期一)
時間:19:30-21:00 (香港時間)
語言:英語
形式:Zoom
查詢:黃小姐(2948 7028/rccllc@eduhk.hk)

「香港文學文化沙龍」由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嶺南大學中文系主辦,並由台灣的國立清華大學文論研究中心協辦。

第二十八次香港文學文化沙龍:走進海洋的我們

2024-08-23

沙龍簡介:
香港三面環海,維多利亞港也是東方之珠的象徵。香港的海洋文學研究還在起步,但長久以來,大量文藝工作者以各種方式走進海洋。這次沙龍,赴港求學的島嶼文學研究者兼詩人向陽,和熱衷香港文學與社區閱讀推廣的陳燕怡,將與我們暢談他們走進香港海洋的理念與方法。

主持:黃冠翔博士(香港嶺南大學訪問學者)
台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為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訪問學者。曾任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主編《字造海洋:香港.文學.海洋讀本》(與葉倬瑋合編),著有《異鄉情願:台灣作家的香港書寫》,學術論文與其他評論散見於期刊。

對談:向陽先生(香港浸會大學博士候選人)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研究方向為華語酷兒文學與文化、島嶼文學,博士論文討論香港、台灣及馬來西亞的華語男同志詩歌。同時從事文學創作,曾獲青年文學獎、城市文學獎,著有詩集《漂浮之夜何如》。

陳燕怡博士(「我城我書」項目統籌、文藝工作者)
文學研究者,研究興趣為藝術家的自我書寫。在學術和工作以外喜歡偶戲、繪本、節慶與社區藝文活動。文章見《中國現代文學》、《方圓》、《字花》、《明報.世紀》。近期開始投入與海為鄰的日常生活實踐。

日期:2024 年 8 月 23 日(星期五)
時間:19:30-21:30
語言: 普通話
Zoom會議ID:363 236 8169
https://eduhk.zoom.us/my/hklcsalon2022
查詢:曾小姐(2948 7329/rccllc@eduhk.hk)

「香港文學文化沙龍」由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主辦、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嶺南大學中文系主辦,並有台灣國立清華大學文論研究中心協辦。

23

北宋「華夷之辨」的佛理詮釋——以契嵩為中心

20-06-2024

由文學及文化學系及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合辦的研究生交流會,為研究生提供平台分享所見,增進學術交流機會。本次會以「北宋「華夷之辨」的佛理詮釋——以契嵩為中心」為題,由紀懿恬女士為主講人。契嵩(1007-1072)認為「佛非出於諸夏」,又明言「佛之所出非夷」。契嵩認為佛不為「夷」,原因何在?他對「華夷」的詮釋體現了何種佛教思想與天人觀?身為方外之人的契嵩對「夷狄」持有怎樣的態度?對「夷狄」的判斷準則謂何?是次交流會就以上問題作出討論與分享。

主講: 紀懿恬女士(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博士研究生)
日期: 2024年6月20日(四)
時間: 14:30-16:30
地點: B3-G/F-02(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語言:普通話
合辦: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第二十七次香港文學文化沙龍:走進兔子洞:大人談繪本

2024-01-26

看繪本感覺很療癒?繪本適宜打書釘?繪本只是童書?繪本到底是什麼?繪本世界有多廣闊?可以怎樣看繪本?是次沙龍,繪本迷、繪本作家、文學研究者將從不同角度談論他們眼中的繪本,並分享繪本創作的故事。同時歡迎參加的朋友推薦一本你(最)喜愛的繪本。

對談:
陳燕怡 Cat (文學研究者,繪本迷)
文學研究者,研究興趣為藝術家的自我書寫。目前為教大「我城我書」社區閱讀計劃策劃公眾活動。在學術和工作以外喜歡偶戲和繪本。近期兩篇談論繪本的文章(〈韓國圖畫書藝術家Suzy Lee的繪本舞台〉、〈戰爭與難民.議題繪本及繪本行動〉)刊於《明報.世紀》。

水熊阿蟲 Waterbear (插畫師、繪本作家)
香港插畫師及繪本作家。2019年在香港自資出版首本繪本《耳疥蟲與聽見色彩的貓》。翌年,第二本繪本《小野想辦法》獲生活書院選為「少少生活繪本徵集比賽」得獎作品,並於香港正式出版發行。在創作繪本和插畫以外,亦開設繪本課程,教授學生製作自己的手工圖畫書。現於劍橋藝術學院修讀兒童繪本插畫碩士課程。

吳詠欣 Bhakta(繪本作家、心理治療師)
曾在香港城市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擔任幼稚園老師、社會工作員和輔導學生的講師,累積超過15年的輔導經驗。 Bhakta的專業關注集中於內在孩童成長、成長創傷和個人成長。2022年移居日本後,持續投身相關的輔導工作,並在箱庭治療(沙遊療法)領域繼續發展。移居日本前,參加了繪本角落的「繪本創作手縫書課程」,期間創造了Okinie這個核心角色,把個人成長及心理學元素以繪本創作出來。目前已出版繪本《Okinie有心事》、《Okinie慢下來》。

日期:2024年1月26日(星期五)
時間:19:30 – 21:30
語言: 粵語
Zoom會議ID: 363 236 8169
https://eduhk.zoom.us/my/hklcsalon2022
查詢:黃小姐(2948 7028/rccllc@eduhk.hk)

「香港文學文化沙龍」由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主辦、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嶺南大學中文系主辦,並有台灣國立清華大學文論研究中心協辦。

第二十六次香港文學文化沙龍:「在壓抑中寫壓抑」──張婉雯創作經驗分享

2024-01-09

壓抑是城市的其中一個特徵,我們生活在壓抑的氛圍中,總會遇上一些壓抑的人與事,而我們自己可能也活在某種壓抑之中。如何透過創作去呈現和記錄城市中那些被壓抑的、被遺忘的人與事呢?而這些寫作行為又如何反過來映照出我們自身的壓抑狀態和處境呢?

對談:
張婉雯 (喜歡動物的香港作家,著有《參差杪》(散文)、《你在—校園貓的故事》(散文)、《那些貓們》(小說)、《微塵記》(小說)等。曾獲中文文學雙年奬推薦奬與香港書奬。)
楊彩杰(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日期:2024年1月9日(星期二)
時間:19:30-21:30
語言:粵語
形式:Zoom(meeting ID 363 236 8169)
https://eduhk.zoom.us/my/hklcsalon2022
查詢:黃小姐(2948 7028/rccllc@eduhk.hk)

「香港文學文化沙龍」由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主辦、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嶺南大學中文系主辦,並有台灣國立清華大學文論研究中心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