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hB4z0lcdbuX6uVMS

第二十七次「中國文學原典選讀」讀書會——新小說與新傳記之間:以晚清女作家湯紅紱的翻譯小說為中心

2013-12-03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 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合辦
「中國文學原典選讀」第二十七次讀書會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合辦的「中國文學原典選讀」第二十七次讀書會將於2013年12月3舉行,誠邀各位參與,詳情如下:

題目:新小說與新傳記之間:以晚清女作家湯紅紱的翻譯小說為中心

日期:2013年12月3日(星期二)

時間:晚上6:00-8:00

地點:香港教育學院B3-G/F-02(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導讀:崔文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博士研究生)

導讀者簡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博士候選人,研究興趣包括晚清文學與文化、晚清翻譯史、香港文學與文化,論文散見於《漢學研究》、《電影藝術》、《翻譯史研究》、《中國翻譯》、《翻譯學報》等期刊,曾獲2010年宋淇翻譯研究論文紀念獎。

講題介紹:晚清時期新小說的著譯如火如荼,新傳記的著譯也盛況空前,構成了兩大新文類對話的契機,而晚清女作家湯紅紱以新傳記體翻譯域外小說的實踐就是其中一例。日俄戰爭前後,日本軍事小說與家庭小說層出不窮,湯紅紱為喚起國民尚武精神,將其譯入中文。她受史傳傳統影響,視此類小說為真人真事的記錄,而此時新傳記風行宇內,以「新民體」渲染英雄事跡,湯紅紱據此改造原著小說,鼓蕩英雄崇拜熱潮。晚清新傳記源自日本評傳,湯紅紱以之翻譯日本小說,其間迂回曲折的影響關係,突顯了晚清文學跨文化、跨文類的特質。

以上活動納入「中文教育課程學術活動奬勵計劃」計算項目。查詢及報名可與李卓賢先生(電郵:cheukyin@ied.edu.hk;電話:2948 6554)聯絡。謝謝!

第二十六次「中國文學原典選讀」讀書會——以〈守貞〉為例談晚清偵探小說中的身體寓言

2013-11-07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 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合辦
「中國文學原典選讀」第二十六次讀書會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合辦的「中國文學原典選讀」第二十六次讀書會將於2013117舉行,誠邀各位參與,詳情如下:

題目:以〈守貞〉為例談晚清偵探小說中的身體寓言

   (有關資料將於稍後電郵予報名者)

日期:2013年11月7日(星期四)

時間:晚上6:00-8:00

地點:香港教育學院B3-G/F-02(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導讀:魏艷博士(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導讀者簡介:魏艷,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畢業,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訪問學者。博士論文題目為《論中國偵探小說的產生與興起1900-1949》,曾發表《〈狄公案〉的中西互動》等論文。

講題介紹:〈守貞〉是明清志怪小說中的一則,晚清時期被小說家吳趼人收編在他的《中國偵探案》一書中。故事講述一名女子被懷疑在同房時謀殺了自己的丈夫,但經調查,發現兇手竟是女子身體內一名叫做「守貞」的怪物。筆者在演講中將其與西方第一篇偵探小說,同為動物殺手的《莫格街謀殺案》進行對比,探討中西方知識論的不同,並指出道德倫理學在中國本土化的偵探小說中的重要性。

以上活動納入「中文教育課程學術活動奬勵計劃」計算項目。查詢及報名可與賴宇曼小姐(電郵:ymlai@ied.edu.hk;電話:2948 7328)聯絡。謝謝!

第十五次「香港文學讀書會」——文與城:葛亮筆下的南京與香港

2013-07-19

香港文學讀書會:「文與城:葛亮筆下的南京與香港」

日期:2013年7月19日(星期五)

時間:1:30 – 3:30p.m.

地點:香港教育學院B2-LP-12

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世界裡,南京與香港是兩個少有交集的文學空間。這兩個無甚關聯的文學世界,卻因葛亮的個人經歷而連綴在一起。他以一個外來少年的眼光,嘗試將南京與香港分別代表的古與今、中與西、城與鄉的文學記憶融為一爐,建構出一個時空交錯的意義空間。

閱讀文本:葛亮《阿德與史蒂夫》、《洪才》(兩篇收入短篇小說集《七聲》),《朱雀》(長篇,可隨意選讀)

*以上活動將以普通話進行

張霖博士簡介

南京大學文學院學士及碩士,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現任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副教授。研究興趣包括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中國左翼文學思潮、中國電影。著有《中國當代小說敘述演變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近期發表論文包括:〈階級敘事的建立及其變調——以《金光大道》和《李自成》為中心〉、〈龍榆生致周作人函考釋〉、〈長亭外、古道邊——李叔同的歌詞創作〉等。

 

第二十五次「中國文學原典選讀」讀書會——從「小說伎倆」到「古文義法」:略論明末清初古文發展

2013-05-30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 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合辦
「中國文學原典選讀」第二十五次讀書會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合辦的「中國文學原典選讀」第二十五讀書會將於5月30日舉行,誠邀各位參與,詳情如下:

題目:從「小說伎倆」到「古文義法」:略論明末清初古文發展(閱讀材料請見附件)

導讀:李向昇先生(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博士生 )

日期:2013年5月30日(星期四)

時間:晚上6:00-8:00

地點:香港教育學院B3-G/F-02(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導讀者簡介:

李向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碩士畢業,現為博士研究生。研究範疇為明清文學,關注明末清初散文。

講題介紹:

小說一向被傳統文人視為小道,以唐宋古文正脈自居的古文家更對小說筆法大加排斥。批評小說筆法者認為,小說破壞古文雅馴的傳統,支持者則認為,小說筆法有助行文敘事,不使擔板,二者之間存在緊張關係。然而什麼是小說伎倆,如何才是古文義法?古人似乎沒有清楚明確的表述。這個問題在明末清初的文壇,圍繞著對以小說入古文著稱的侯方域、王猷定之評價,曾形成一場討論,或可藉此探得一二。更重要的是,討論的焦點雖是「小說伎倆」與「古文義法」,然各自論說與評斷背後的價值體系,卻正關係到明末清初古文的發展。支持小說筆法者與嚴守古文義法者,各自形成一股力量,左右著文壇風氣。背後的思想理念,正是圍繞著文道關係,接續唐宋以來的文道論而展開,文道關係或正是明末清初古文發展演變的核心命題。此次講題,擬從討論「小說伎倆」與「古文義法」的分別切入,帶出清初對侯方域、王猷定等前代名家的評價,進而討論小說古文之別與時人評價背後所體現的文道思想,及其對明末清初古文發展的影響。

查詢及報名可與孔健小姐(電郵:kongjian@ied.edu.hk ;電話:2948 6441)聯絡。謝謝!

本活動已納入中文教育課程學術活動計劃!

第十四次「香港文學讀書會」——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與王家衛《阿飛正傳》

2013-05-08

題目:「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與王家衛《阿飛正傳》」
 
日期:2013年5月8日(星期三)
 
時間:6:00-7:30pm
 
地點: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B3-G/F-02)
 
導讀:藤井省三教授(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
 
提要:村上春樹的小說自九十年代初即開始在香港讀者群中廣泛傳播開來,更出現如藤井教授所言「森羊雙高」(即《挪威的森林》及《尋羊的冒險》均大受讀者歡迎)的獨特接受情況。除文學圈外,香港電影圈也熱愛村上春樹,關錦鵬、馬偉豪、王家衛這些具代表性的當代香港導演及不少演員均深受其作品的影響,是次讀書會將以王家衛的《阿飛正傳》一片為例,帶領大家窺見這其中一位「村上之子」的電影作品如何汲取村上的文學養分,並以電影語言為《挪威的森林》加入注腳,從中展現香港—日本兩地當代歷史經驗及文化美學的共通點及對話空間。

第二十四次「中國文學原典選讀」讀書會——論唐宋詠昭君詩中的美人形象

2013-04-29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 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合辦
「中國文學原典選讀」第二十四次讀書會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合辦的「中國文學原典選讀」第二十四讀書會將於四月二十九日舉行,誠邀各位參與,詳情如下:
 
題目:「論唐宋詠昭君詩中的美人形象」 
 
日期:2013年4月29日
 
時間:晚上6:00-8:00                                                                                         
 
地點:香港教育學院B3-G/F-02(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導讀:孫賽珠博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講師)
 
導讀者簡介:孫賽珠博士,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興趣為唐五代詞、唐詩、宋詞、明清詩詞、小說以及古代女作家作品。曾發表〈論《列朝詩集.閏集》香奩部分的編纂與柳如是的關係〉、〈文類中的文類──《三國演義》詩詞析論〉、〈柳如是唱和詩析論〉、〈「誰似儂家疏曠」──孫光憲風物詞析論〉等學術論文。
                                                                                                                                                                       
課題介紹:王昭君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歷代文人詠昭君的詩、詞、戲曲、小說不計其數。就詩歌而言,自六朝至清代,詠王昭君詩總數接近九百首。唐代乃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全唐詩》、《全唐詩補編》共收錄68首詠昭君詩,數量不算多,但許多著名的唐代詩人白居易、李商隱、李白、杜甫都曾撰詩詠昭君,足見王昭君是唐詩常歌詠的歷史人物。而宋代更繼承詠昭君的傳統,《全宋詩》載北宋詠昭君詩38首、南宋題詠115首,合共153首。本講選取了唐代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三和宋代王安石〈明妃曲〉二首,比較杜詩、王詩塑造王昭君美人形象的異同,以及分析、評論杜甫、王安石對昭君出塞的不同看法。
 
查詢及報名可與孔健小姐(電郵:kongjian@ied.edu.hk;電話:2948 6441)聯絡。
 
研究中心網址: http://www.ied.edu.hk/rccllc/
 
 
「中國文學原典選讀」讀書會
簡 介
 
為推廣文學研究,促進學術交流,凝聚研究力量,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與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計劃於本年度繼續組織「中國文學原典選讀」讀書會。自2010年3月以來,已經舉辦多次。本讀書會主要以中國傳統經典為研讀材料,透過定期的聚會討論與文本閱讀,讓成員對中國文學經典有更深入的認識瞭解,並且藉著相互的切磋討論,重新分析及審視學術問題,從而提出新見解、新觀點。
讀書會擬每月舉辦一次,時間為晚上6:00-8:00或6:30-8:30,地點是香港教育學院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B3-G/F-02),歡迎跨校學者、同學參加。每次讀書會均會選取一部重要文學經典的若干篇章,由導讀者作約45分鐘的摘要報告,小休15分鐘後,成員再進行約1小時的深入討論,小休時間備有茶點招待。

第二十三次「中國文學原典選讀」讀書會——解讀《牡丹亭》的身體與空間

2013-03-22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 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合辦
「中國文學原典選讀」第二十三次讀書會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合辦的「中國文學原典選讀」第二十三次讀書會將於三月二十二日舉行,誠邀各位參與,詳情如下:

題目:「解讀《牡丹亭》的身體與空間」(有關資料將稍後電郵予報名者)

日期:2013年3月22日(星期五)

時間:晚上6:00-8:00

地點:香港教育學院B3-G/F-02(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導讀:趙咏冰博士(香港理工大學專上學院講師,文科課程統籌)

導讀者簡介: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文學專業碩士、博士。現為香港理工大學專上學院講師,教授中國文學概論、中國電影與小說等科目。研究興趣包括中國現當代文學、古典戲曲、晚清文學、女性文學等。發表論文包括〈現代鄉土的形成 —— 以沈從文、師陀等為例〉(載《文史哲》)、〈《留東外史》再閱讀:異域想像〉(載《中西文化研究》)、〈夢裡不知身是客——重讀脂評〉(載《人文中國學報》)等。

課題介紹:是次讀書會將會選取湯顯祖傳奇作品《牡丹亭》的〈作者題詞〉、〈驚夢〉、〈尋夢〉、〈魂遊〉、〈幽媾〉等篇研讀。杜麗娘傷春自憐,徒慕夢中男子一病而亡;之後魂遇柳夢梅,又因其深情而再復生。這個傳奇故事之「奇」在於杜麗娘身體與空間的對應關係。在閨閣中循規蹈矩的身體,在後花園中初踏禁地、感受自我的身體,夢境及幽冥境界裡超脫任何禁錮之自由身體等。在「情與理」的矛盾之下,杜麗娘必得有不同尋常的身體及身體變形,其身體或身體之變形也必得有不同尋常的奇幻空間才能衍生出這傳奇故事豐富的意義。

查詢及報名可與孔健小姐(電郵:kongjian@ied.edu.hk;電話:2948 6441)聯絡。謝謝!

第十三次「香港文學讀書會」——從台灣社會運動史的角度導讀 《台灣報導文學讀本》

2013-03-18

各位師長、同學:

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香港文學讀書會」將於2013年3月18日舉行,誠邀各位老師和同學參與。

是次讀書會的研讀主題為「從台灣社會運動史的角度導讀 《台灣報導文學讀本》」,我們邀請了來自台灣的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須文蔚教授擔任導讀者。從1935年開始,吳希聖與楊逵接連發表報導文學作品,鼓舞日本殖民下的台灣民眾參與政治與社會運動。此後,無論台灣受到殖民者箝制、白色恐怖鎮壓乃至大眾文化壓抑等困頓,在台灣邁向民主、自由與多元化社會的過程中,報導文學揭露出島嶼上幽暗甚至腐臭的真相,讓人民在錯愕、震驚與傷痛之餘,受到文字的鼓舞,起身改革社會。藉由社會運動史的角度導讀《台灣報導文學讀本》,當可更清楚勾勒此一文類的文化政治性質。

詳情如下:

題目:「從台灣社會運動史的角度導讀 《台灣報導文學讀本》」

日期:2013年3月18日(星期一)

時間:晚上6:00-7:30

地點:香港教育學院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B3-GF-02)

導讀:須文蔚教授(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須文蔚教授簡介:

台北市人,為數位文學理論家與網路作家,也是台灣重要的文學評論、文化評論者。著作包括詩集《旅次》,文學評論集《臺灣文學傳播論》及《臺灣數位文學論》等,論文及詩歌作品散見各大學術期刊及詩刊。曾任《創世紀》詩雜誌主編、《乾坤》詩刊總編輯,現為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讀書會的截止報名日期為三月十七日,查詢及報名可與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雷浩文先生(電郵:fhmloi@ied.edu.hk; 電話2948 6432)聯絡。謝謝!

第二十二次「中國文學原典選讀」讀書會——從晚清走進民國 ──論《孽海花》之修訂與曾樸小說觀念之轉變

2013-02-28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 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合辦
「中國文學原典選讀」第二十二次讀書會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合辦的「中國文學原典選讀」第二十二次讀書會將於2013年2月28舉行,誠邀各位參與,詳情如下:

題目:「從晚清走進民國 ──論《孽海花》之修訂與曾樸小說觀念之轉變」(有關資料將於稍後電郵予報名者)

日期:2013年2月28日(星期四)

時間:晚上6:00-8:00

地點:香港教育學院B3-G/F-02(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導讀:胡梓穎女士(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講師) 

導讀者簡介:生於香港。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榮譽文學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文學碩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哲學碩士。現為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文系哲學博士候選人。2008年獲研究資助訪問國立台灣大學。曾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助教、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助理講師、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導師,現為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講師。研究興趣包括古代諧謔文學、古典戲曲、古典小說、明清文學等。近期發表論文包括〈何須扇底看桃花──《桃花扇》之解讀與孔尚任罷官原由新探〉、〈晚明滑稽仿作新視野──王思任《弈律》初探〉。                                       

課題介紹:曾樸的《孽海花》被魯迅譽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據作者所述,小說初版時已引起社會上廣泛的討論。《孽海花》的成書過程相當複雜,前後歷時達三十年之久,惜未能終篇。由於小說的寫作時間跨越了清季和民初時期,歷史的巨變對曾樸的創作帶來了相當大的衝擊。作者續寫《孽海花》時,無論在風格還是故事發展脈絡上都作出了不少重要的修改。是次讀書會將嘗試對《孽海花》的原稿及修訂本進行比較,從而探討曾樸晚年小說觀念之轉變。

查詢及報名可與孔健小姐(電郵:kongjian@ied.edu.hk;電話:2948 6441)聯絡。謝謝!

研究中心網址: http://www.ied.edu.hk/rccllc/

「中國文學原典選讀」讀書會
簡 介

為推廣文學研究,促進學術交流,凝聚研究力量,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與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計劃於本年度繼續組織「中國文學原典選讀」讀書會。自2010年3月以來,已經舉辦多次。本讀書會主要以中國傳統經典為研讀材料,透過定期的聚會討論與文本閱讀,讓成員對中國文學經典有更深入的認識瞭解,並且藉著相互的切磋討論,重新分析及審視學術問題,從而提出新見解、新觀點。

讀書會擬每月舉辦一次,時間為晚上6:00-8:00或6:30-8:30,地點是香港教育學院,歡迎跨校學者、同學參加。每次讀書會均會選取一部重要文學經典的若干篇章,由導讀者作約45分鐘的摘要報告,小休15分鐘後,成員再進行約1小時的深入討論,小休時間備有茶點招待。

第二十一次「中國文學原典選讀」讀書會——淺談晚明擬話本中的帝王故事

2013-01-21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 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合辦
「中國文學原典選讀」第二十一次讀書會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合辦的「中國文學原典選讀」第二十一次讀書會將於2013年1月21日舉行,誠邀各位參與。

這次讀書會的研讀主題為「淺談晚明擬話本中的帝王故事」,我們邀請了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陳煒舜博士擔任導讀者。詳情如下:

題目:「淺談晚明擬話本中的帝王故事」(有關資料將於稍後電郵予報名者)

日期:2013年1月21日(星期一)

時間:晚上6:00-8:00

地點:香港教育學院B3-G/F-02(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導讀:陳煒舜博士(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導讀者簡介:陳煒舜(Nicholas L. CHAN),香港人。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士(義文、德文雙副修)、研究院中文學部碩士、博士。先後執教於臺灣佛光大學文學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研究領域及興趣為中國古典文學、文獻學、神話學等。著有《林雲銘及其文學》(2000)、《明代楚辭學研究》(2003)、《楚辭練要》(2006)、《屈騷纂緒》(2009)、《明代前期楚辭學史論》(2011)、《從荷馬到但丁》(2013)等,並於海內外期刊、研討會上發表論文多篇。餘暇從事散文、新舊體詩歌之創作,及外文詩歌與歌詞之翻譯,結集出版者有新詩集《話梅》(1999)與音樂隨筆《尋找繆思的歌聲》(2006)。

課題介紹:晚明之世,通俗文學日益興盛,「三言二拍」等擬話本集可謂表表者。這些擬話本以社會中下層人物為主角者比例居上,亦有一些以帝王為主角的故事。然而,由於歷來研究者多著眼於擬話本的所呈現的市井生活內容,帝王敘事多遭忽略。這些擬話本或敘述帝王發跡前的平民生活,或以讀者較為疏離的宮廷世界為背景,或為宗教勸導,或為政治宣傳,或為歷史評說,或為宮廷獵奇,多取材自正史、稗史、文言小說、戲曲、宗教書籍等。本次讀書會將從互文性的角度認知擬話本作者們如何根據眾多帝王故事的前文本來建構「引文馬賽克」,進一步理解擬話本的寫作藝術,並考察身處晚明世俗文化語境中的人們,對於作為宮廷文化象徵的帝王及其所代表的歷史記憶如何投射想像。

查詢及報名可與孔健小姐(電郵:kongjian@ied.edu.hk;電話:2948 6441)聯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