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hB4z0lcdbuX6uVMS

第十四次香港文學文化沙龍:逆風挺立:在香港經營獨立書店

2021-09-07

在香港,經營獨立書店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面對嚴峻的大環境,以及大型連鎖書店的競爭,小型獨立書店如何觀察市場風向,如何選書,如何經營跟社區及社群的互動連結,都是書店逆風屹立的關鍵。

是次沙龍邀請序言書室和一拳書館代表,與我們暢談在香港經營獨立書店的經驗與理想、分享從選書人的角度對人文社會圖書市場變化的觀察。歡迎所有對香港文學文化有興趣的愛書人共同參與。

詳情如下:

主題:逆風挺立:在香港經營獨立書店
主持:葉倬瑋博士(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總監)
對談嘉賓:龐一鳴先生(一拳書館店長)
     黃天微小姐(序言書室店員)
日期:9月7日(星期二)
時間:7:30pm-9:30pm
形式:ZOOM

查詢:黃小姐(2948-8597/hmiwong@eduhk.hk)
主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 
協辦:國立清華大學文論研究中心

「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學的造像」香港書展2021講座

2021-07-14

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學的造像

日期:7月14日(三)時間:15:30-17:00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S226-S227
講者:樊善標教授、陳智德博士
主持:張宇程先生
報名方法:http://hkbookfair.hktdc.com/tc/Events/Event-Schedule.html 登記

《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五○—一九六九》由21位專家學者擔任主編,鈎沉史料,選取經典。本次「兒童文學卷」新卷出版,編者樊善標教授、陳智德博士將和大家分享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文學場景。

「點指香港文學」線上展覽

為延續獲藝發局資助的《香港文學大系》的出版,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與國立臺灣文學館合作,於2020年在臺灣舉辦「追憶我城——香港文學年華」展覽,透過五大主題以及五十項珍貴書刊、手稿等展品,細緻地展出了二十世紀初至今的香港文學作品。其後,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獲藝發局Arts Go Digita計劃資助,於2021年7月舉辦是次「點指香港文學」展覽。除保留「追憶我城」策展方向及框架外,是次展覽更透過充分利用多媒體及數碼技術,以全新設計的線上瀏覽形式呈現文學香港。訪客可藉著四大主題展館的逾百項展品及互動文學地圖,細味香港文學路上風光及察見其中的文化脈絡,進一步認識香港文學。

四大主題展區透過當代的介面美學及操作方式,立體、有趣味地呈現二十世紀初至今之香港文學史及文化史,跨越時空的藩籬,透過新媒體還原當年文學作品的文化氛圍,並創造出不同觀者可以各自在其中認識香港文學的展覽空間。四張獨特的互動文學地圖,則分別透過最能夠彰顯自身主題特色的方式,在現有的Google香港地圖上以合共超過400顆圖釘標示出不同的地點,並在各標示中加入作品的簡短摘錄,作為有助訪客開展進一步探索的文史補充資料。透過這些文學地圖,訪客可以重新認識香港各地區與香港文學的密切關係,並藉著憶起自身在這些地區留下的個人經歷,超越時空界限,為自己編織出一幅獨一無二的文學地景。

展覽除了嚴肅文學,亦著墨於流行文學在香港的呈現,其中包括武俠、言情、社會、偵探等流行的通俗文學,透過勾起不少人對香港流行文學的回憶,本計劃相信這次線上展覽將營造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讓大家可以在疫情期間,以輕鬆放緩的腳步,細味自己及香港一路走來的明媚時光,並藉此整理自身及對居住成長地的種種回憶,觸摸文學背後的細緻文化背景及歷史起伏。

請點擊上方的展覽圖示進入展館。

第十三次香港文學文化沙龍:遇見也斯

2021-06-03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也斯(梁秉鈞,1949 -2013)八年前離開我們。王家琪及區仲桃不約而同透過書寫也斯跟詩人相遇,她們尋訪也斯的路徑不同,遇見的也斯亦有別。王家琪全面梳理和分析也斯六十年代以來的學術評論與研究,結合其文學創作,呈現詩人學者的「香港故事」。區仲桃則系統地從多個面向分析也斯作品呈現的「中間詩學」,探討環繞「東西」一詞所包含的可能性。兩種路徑殊途同歸,造就這難得和也斯久別重逢的機會。

詳情如下:
主題:遇見也斯
主持:陳智德博士(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
對談嘉賓:王家琪博士 (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
     區仲桃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日期:6月3日(星期四)
時間:7:30pm-9:30pm
形式:ZOOM
查詢:黃小姐(2948-8597/hmiwong@eduhk.hk)
ZOOM會議資訊:https://eduhk.zoom.us/my/rccllc.hkliterature;或以meeting ID登入:405 992 1994
主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 
協辦:國立清華大學文論研究中心、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香港語言及文學文化國際研討會:日本與香港

香港語言及文學文化國際研討會:日本與香港

香港語言及文學文化國際研討會:日本與香港

由香港教育大學人文學院及中國文化文化中心主辦,「香港語言及文學文化國際研討會:日本與香港」於2021年5月21日順利完成。為記錄是次學術交流的點滴,本研究中心製作了中英日三語的小冊子,可以下方連結下載。

中文版  英文版  日文版

第十二次香港文學文化沙龍:記憶與遺忘的韻律:《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研習沙龍

2021-05-01

是次沙龍主題為「記憶與遺忘的韻律:《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研習沙龍」,十二卷本《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在香港文學里程中稱得上卷帙浩繁,第二輯《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邁進更體現香港與文學主體性的五、六十年代,總主編陳國球教授在〈文學與文學史的斷裂與庚續〉中提出把握此一時期香港文學之「記憶與遺忘的韻律」的重要性;陳智德博士繼續以史識與情懷探尋詩歌在香港「根著」的歷程;而首次出現的《歌詞卷》的主編朱耀偉教授透過大系正式讓粵語流行曲在香港文學史中留痕。當中的編選準則、遺珠發見,或背後的精神理念,值得好好細訴暢論一番。

詳情如下:
主題:記憶與遺忘的韻律:《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研習沙龍
主講:陳國球教授(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玉山學者講座教授)
   朱耀偉教授(香港大學香港研究課程主任)
   陳智德博士(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
日期:5月1日(星期六)
時間:7:30-9:30pm
語言:廣東話
ZOOM會議資訊:https://eduhk.zoom.us/my/rccllc.hkliterature;或以meeting ID登入:405 992 1994
查詢:黃小姐(2948-8597/hmiwong@eduhk.hk)
主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 
協辦:國立清華大學文論研究中心

第十一次香港文學文化沙龍:在艱難的時代創作:談《無遮鬼》與《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

2021-03-13

是次沙龍主題為「在艱難的時代創作:談《無遮鬼》與《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邀請小說家謝曉虹與郭詩詠博士分享寫作及閱讀的經驗,聚焦《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和《無遮鬼》兩本作品,談論在時代急遽變動下,文學創作的困境與心境。2020年謝曉虹完成長篇小說《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與短篇小說集《無遮鬼》,前者在台灣出版,後者於香港付梓。經歷近年香港社會的巨變,小說家緊貼城市的現況,以魔幻寫實的筆法轉化我城人的傷痕與嗚咽。背叛與優雅共生,暴烈與救贖同行。

詳情如下:
主題:在艱難的時代創作:談《無遮鬼》與《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
主講:謝曉虹博士(作家,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副教授)
   郭詩詠博士(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日期:3月13日(星期六)
時間:7:30pm-9:30pm
形式:ZOOM
報名:https://forms.gle/hAz7oKPN1fpvbHLX9
查詢:黃小姐(2948-8597/hmiwong@eduhk.hk)
主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 
協辦:國立清華大學文論研究中心

第十次香港文學文化沙龍:香港文學文化傳播:從雜誌到網路新平台

第十次香港文學文化沙龍:香港文學文化傳播:從雜誌到網路新平台

近年有關香港的討論百花齊放,人文學科如何肩負起探索和傳揚人文香港的重任﹖2018年,李歐梵教授聯同一眾大學學術單位創辦「香港文學文化沙龍」(Hong Kong Literary Culture Salon),舉行每月一次的沙龍活動,冀以更廣濶的視野,為香港文學文化之研究開闢一個新平台。沙龍活動旨在鼓勵對話、引發討論、促進交流、互相學習。

去年,沙龍因疫情暫停舉辦,踏進2021年,我們決定續辧香港文學文化沙龍,是次活動將於2021年2月22日晚上舉行,誠邀各位同好參與。是次主題為「香港文學文化傳播:從雜誌到網路新平台」,雜誌作為香港文學文化傳播媒介的歷史久矣,但在紙本刊物之外,近年各種文學創作和文化評論亦開始轉戰網路平台。對於當今香港文學、文化傳播,究竟實體銷售與網路載體,孰更勝一籌?各自又有哪些局限與辛酸?是次邀請到同時擁有實體雜誌及網路平台編輯經驗的兩位主講人譚以諾博士及葉梓誦先生,他們會透過各自曾工作過的平台,包括《字花》、《刺青雜誌》、《映畫手民》、《微批》和《SAMPLE》,為我們分析文學文化傳播媒體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詳情如下:
主題:香港文學文化傳播:從雜誌到網路新平台
日期:2月22日(星期一)
時間:7:30pm-9:30pm
形式:ZOOM
主講:譚以諾博士(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講師,網路平台《映畫手民》、《微批》總編輯)
葉梓誦先生(文藝評論雜誌《Sample》總編輯)報名:https://forms.gle/wSJ2Ud3cgrqha6159
查詢:黃小姐(2948-8597/hmiwong@eduhk.hk)
主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
協辦:國立清華大學文論研究中心

《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

《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

【新書發布】《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歌詞卷》(國語歌詞) – 盧惠嫻博士

    香港國語流行曲由盛至衰逾二十載,一直緊隨着社會的發展和價值觀的轉變。戰後,南來者眾,充滿上海遺風的歌曲主導市場,但同時亦有人着重文以載道的寓教於樂歌曲。五十年代中,資本來自不同地區的國語電影和唱片業進行跨媒體合作,使電影歌曲成為國語流行曲重要的部分。電影公司以紅歌星為歌藝不精但具潛質的影星幕後代唱,歌路以城鄉互動為主。另一些電影公司則以發掘歌影雙棲新星以拓展業務,並為他們創作不少展現青春的歌曲。

【新書發布】《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歌詞卷》(粵語歌詞) – 黃志華先生、朱耀偉教授

    本卷粵語歌詞部分,選入一九五○年至一九六九年間面世的粵語歌詞一百首,希望藉此能反映這二十年間,香港的粵語歌詞創作的發展軌跡,展現作品風貌以至文學成份。粵語流行歌曲在五、六十年代,地位很低,亦難以知道那時的歌詞作者,會不會要求自己筆下的歌詞創作具文學價值。然而文字創作,多多少少都會帶些文學成分,編選之作品也考慮藝術價值與文獻價值之兼容。

【新書發布】《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新詩卷二》- 鄭政恆先生

    六十年代是香港現代主義詩歌的興盛期,風格上從傳統逐步走向現代,去國懷鄉及格律均齊之作銳減,在左右對立以外,新一代的聲音響起,香港詩歌更具城市風貌與實驗探索精神,香港詩壇充滿種種變數與多元發展的可能性。當時不同風格及主張的刊物如《香港時報.淺水灣》、《中國學生周報.詩之頁》、《好望角》、《藍馬季》及《當代文藝》等都紛紛刊載新詩,使六十年代成為香港新詩的一個轉折時期。本書收錄1960至1969年間詩人在香港寫作、發表和出版的新詩作品,例如崑南、馬覺、蔡炎培、葉維廉、戴天、王無邪、溫健騮、譚家明、邱剛健,並兼收他們在台灣發表的詩作。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

簡介

早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文藝界已有編纂《香港文學大系》的構思,但一直未能落實。2009年,本中心總監陳國球教授與執行理事陳智德博士聯絡同道,組織編輯委員會,展開《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編纂計劃,歷時五載,完成香港首套「文學大系」,由香港商務印書館於2014-2016年出版。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十二卷由十一位本地專家學者擔任主編,追本溯源,發掘被時間洪流淹沒的早期香港文學作品。各主編撰寫〈導言〉,說明選輯理念和原則,為讀者指引閱讀方向,為研究者提供珍貴史料。本系列繼承《中國新文學大系》傳統,以體裁分卷,為突顯香港文學特色,專設舊體文學、通俗文學及兒童文學三卷,展現多元而又多面向的香港文學歷史風貌,意義關乎本土,亦超乎本土。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新詩卷》 陳智德主編

本卷選錄1949年以前在香港發表的新詩,根據目前所見的文獻資料,本卷實際選錄1925年至1949年的作品,橫跨戰前時期、抗戰時期與戰後初期的不同階段,編選原則是兼容不同時期的各種流派和風格,藝術價值與文獻價值並重。本卷所選錄的鷗外鷗〈和平的礎石〉、李育中〈維多利亞市北角〉、陳殘雲〈海濱散曲〉、劉火子〈都市的午景〉、袁水拍〈梯形的石屎山街〉、何浧江〈都市的夜〉、黃雨〈蕭頓球場的黃昏〉、沙鷗〈菜場〉等詩作,記錄已消逝的三、四○年代香港都市風景,更表達理念、批評和想像,為後世留下歷史見證。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散文卷一 樊善標主編

本卷選錄1920年代中期至1941年香港淪陷之前的散文作品,主要採自香港出版的報紙副刊和期刊,少數選自單行本。作者包括在本地成長的謝晨光、侶倫等,以及南來或暫住或長居的茅盾、葉靈鳳等。前者固然是無可爭議的「香港作家」,後者也對香港文化環境、文學氣氛有所貢獻。就「香港文學」而言,兩者都不容忽視。本卷廣納美文、小品、雜文、特寫、通訊等類型,兼容本地及非本地話題,力求展現早期香港散文的各種面貌,配合導言所述,期望讀者對此一時段香港散文的演變過程和生產機制有所了解。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散文卷二》 危令敦主編

本卷選錄1942至1949年間,在日據與戰後兩個歷史時期裡,香港報刊所刊載的散文以及個人文集裡的篇章。本地作家的佳構與南來名家的作品兼收,說理、敘事、記人、抒情、表意、狀物、寫景各種體例均備。讀者閱讀此書,可以瞭解本土早期散文風貌,觀察四○年代本地報刊的文學生態,進而思考當年香港作為中國境外文化中心的獨特歷史地位。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舊體文學卷》 程中山主編

從開埠到民國百多年間,香港舊體文學名家輩出,佳作紛呈。王韜、潘飛聲、陳步墀等報人商人,領導晚清風雅;新界文人、革命黨人大筆淋漓,慷慨悲歌。民初陳伯陶、賴際熙等清遺民雅集宋王臺,蔡哲夫、鄧爾雅、楊鐵夫、劉伯端等結社唱和。抗戰期間,葉恭綽、楊雲史、李仙銀、陳孝威等以文學救國。日治時期,馮漸逵、黃偉伯等以詩存史。1949年神州易幟,陳湛銓、吳天任等大批文人湧入香港,詩情悲壯。百年間,香港詩社林立,有潛社、北山詩社、正聲吟社、千春社、碩果社等,扢風揚雅,承傳國粹,風氣極盛。

本卷選錄1843至1949年間香港舊體文學作品,以詩詞為主,略及古文。各體俱列,唐宋風格,中西思想,兼採並重;題材豐富,寫江山風月,記雅集唱和,述人生際遇,反映香港時局、家國災禍,如鼠疫、馬棚大火、省港大罷工、烽火國難等,時代色彩鮮明。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通俗文學卷》 黃仲鳴主編

通俗文學素被視為邊緣文學。本卷的編纂力圖糾正這一偏見,特在沙中淘金,時限追溯至晚清,直至1949年。本卷的文類包括言情、技擊、偵探、社會、借殻、天空等小說;另如賦予新義的筆記、粵謳、龍舟、班本等作品,都有收入。文體包括文言、白話、粵方言、三及第等,語言繽紛多姿。本卷按年序編選,可探索出香港通俗文學的承傳和流變的關係;所選作品除具藝術性外,更蘊含社會學、民俗學、經濟學、語言學、讀者接受論等方面的豐富資料,內容堪稱獨特,極見每一個時期香港作家的書寫風釆。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兒童文學卷》 霍玉英主編

本卷選錄三○年代中期至四○年代末在香港出版的兒童作品,原始文本大多來自香港第一本綜合性的兒童雜誌《新兒童》,以及報刊兒童版面和少量單行本。
本卷作家主要為南來文人,像許地山、黃慶雲、呂志澄、鷗外鷗、胡明樹、許穉人等。作品類型圖文兼備,涵蓋理論、詩歌、童話、故事、戲劇、寓言及漫畫,能展示香港早期兒童文學發展的面貌,而作品中所表現的兒童與童年,正反映在獨特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成人對兒童、童年及兒童文學的理解。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編輯委員會

總主編 陳國球
副總主編 陳智德
編輯委員 危令敦 陳國球 陳智德 黃子平 黃仲鳴 樊善標(按姓氏筆畫序)

各卷主編

1新詩卷 陳智德 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
2散文卷一 樊善標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
3散文卷二 危令敦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
4小說卷一 謝曉虹 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助理教授
5小說卷二 黃念欣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
6戲劇卷 盧偉力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副教授
7評論卷一 陳國球 香港教育大學人文學院中國文學講座教授
8評論卷二 林曼叔 《文學評論》總編輯
9舊體文學卷 程中山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
10通俗文學卷 黃仲鳴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副教授
11兒童文學卷 霍玉英 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
12文學史料卷 陳智德 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
13導言集 陳國球、陳智德等

顧問

王德威 李歐梵 許子東 陳平原 黃子平(按姓氏筆畫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