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hB4z0lcdbuX6uVMS

玄佛之間的孫綽:以〈道賢論〉與〈遊天台山賦〉為例

21-9-2022

「一時文宗」的孫綽(314-371),在《詩品》裡是玄言詩的代表,蘭亭雅集的上賓,寫出過「擲地作金石聲」的〈遊天台山賦〉。他的〈道賢論〉將兩晉的七位高僧,類比魏末晉初的竹林七賢。《世說新語》裡,他和一代高僧支遁(314-366)互動最為頻繁且深入。如何理解孫綽的身份與觀念,本次分享嘗試給出自己的思路。

主講: 王珺瑤(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博士研究生) 
日期: 2022921日(三) 
時間: 14:30-16:30UTC+8 
形式: ZOOM會議 
語言:普通話 
合辦: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活動重溫:
https://www.facebook.com/eduhkrccllc/videos/643240347158204/

「三毫子小說」學術研討會

三毫子小說學術研討會

 

海報設計:張歡歡博士 (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原圖出處:丁崗插圖,《環球小說叢》第15期 高良《破書的秘密》封面
資訊最後更新:11/8/2022

第二十五次香港文學讀書會:民間英雄塑造、改編、進化:廖添丁 × 張保仔 × 半夜人の對話

2022-06-11

香港文學讀書會,繼續以香港文學本位,為各位文藝愛好者帶來跨地域越界的經驗。

香港與台灣的民眾都有屬於自己的草莽英雄,彰顯心中的正義。2004年Maso(林秉舒)以當時流行的flash技術,自行編寫《神影無縱廖添丁》電腦遊戲,作為論文題目,探索台灣本土文化傳說在遊戲製作的可能性,他所播下的種子,成就去年底《廖添丁──稀代兇賊の最期》的熱潮;Ben(黃勁輝博士)在2013年得到藝術發展局的資助,開展張保仔的寫作計劃,經歷長時間的研究及考察,於動盪的時代出版《張保仔》,裡面有對海洋文化的想望,也寄寓著香港文化與香港人的出路;本中心研究成員團隊為三毫子小說展覽裝置編寫劇本,雖然展覽裝置無法成事,卻催生了《三毫子大冒險》的視覺小說遊戲(Visual Novel game),「半夜人」除了介入每一個遊戲場景,這次活動也「劫持」編劇K先生,揭露團隊活化舊作品與舊生活方式的過程,亦與兩位講者一同分享文本越界的可能。

題目:民間英雄塑造、改編、進化:廖添丁 × 張保仔 × 半夜人の對話
講者:林秉舒先生(《神影無縱廖添丁》創作者)
黃勁輝博士(《張保仔》作者)
K先生(《三毫子大冒險》編劇)
日期:2022年6月11日(六)
時間:1800-2000(UTC+8)

形式:ZOOM會議(或設立多平台直播)
ZOOM會議資訊:https://eduhk.zoom.us/my/hklcsalon
或以meeting ID登入:667 075 9371

合辦: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特別鳴謝:1950-1960年代三毫子小說研究計劃(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贊助)

第二十次香港文學文化沙龍:香港早期文學裡的「公子哥兒」:近距離閱讀《紅豆》與《先生》

2022-05-28

紅豆生南國,此物最相思。綜合文學刊物《紅豆》於1933年在南方小島創刊,以柔美多情之風格揭開了香港早期新文學之新頁。雜誌的文學作品包括新詩、小說、散文、評論、劇本及外國文學翻譯;藝術方面更廣及攝影、繪畫、漫畫,以至電影運動的專題討論,展現香港「文青」生活豐富多元的一面,近年亦引起不少學者的關注。
《紅豆》的創辦人梁之盤與經理梁晃皆為「梁國英藥局」之少東,殷實的家境與廣泛的文人交誼,令雜誌能成為旋生旋滅的文學刊物市場中的異數,三年間共出版4卷24期。然而梁之盤的家族關係、教育背景、趣味性情一直只能存在於研究者的想像之中。是次沙龍邀得梁之盤的孫女梁明暉博士,分享珍貴的祖傳照片、手稿及信函文件等一手資料,並結合文化研究學者與梁氏後人的角度,笑談「一個二世祖的文學自肥活動」。與談人黃念欣除分享閱讀梁博士所藏物品之驚喜外,亦希望進一步提出梁氏兄弟及其創辦之《紅豆》與《先生》所代表的「公子哥兒」文化 (dandyism),並重申檔案文物對香港文學研究的重要性。

主題:香港早期文學裡的「公子哥兒」:近距離閱讀《紅豆》與《先生》
主講:梁明暉博士(香港大學香港研究課程講師)
對談:黃念欣博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
主持:葉倬瑋博士(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日期:2022年5月28日(星期六)
時間:7:30-9:30pm
語言:廣東話

ZOOM會議資訊:https://eduhk.zoom.us/my/hklcsalon;或以meeting ID登入:667 075 9371
查詢:李先生(2948-6554/cheukyin@eduhk.hk)
主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 
協辦:國立清華大學文論研究中心

第十九次香港文學文化沙龍:兩代作家的後九七城市書寫——以也斯、韓麗珠、可洛、張婉雯為例

2022-04-30

「後」在時間上具雙重意涵,是接續與承繼,卻又是對「前」的斷裂、反思姿態。九七之後,香港作家如何觀察和想像這座城市,如何延續此前的文學精神或開創新猷,我們又該如何解讀其中的意義?是次沙龍邀請鄒文律和曾卓然兩位博士綜觀後九七香港文學表現,談兩代作家在城市書寫上的特色與轉變。

主題:兩代作家的後九七城市書寫——以也斯、韓麗珠、可洛、張婉雯為例
主持:區仲桃博士(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對談:鄒文律博士(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語文及通識教育學院副教授)
   曾卓然博士(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語文及通識教育學院講師)
日期:2022年4月30日(星期六)
時間:7:30-9:30pm
語言:廣東話

ZOOM會議資訊:https://eduhk.zoom.us/my/hklcsalon;或以meeting ID登入:667 075 9371
查詢:李先生(2948-6554/cheukyin@eduhk.hk)
主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 
協辦:國立清華大學文論研究中心

第二十四次「香港文學讀書會」──再探陳若曦:《尹縣長》文化現象之研究與剖析

2022-04-08

題目:再探陳若曦:《尹縣長》文化現象之研究與剖析
講者:王鈺婷教授(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日期:2022年4月8日(星期五)
時間:19:30 – 21:30
形式:ZOOM
語言:普通話
查詢:李先生(2948-6554/cheukyin@eduhk.hk)
主辦: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
           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陳若曦的小說《尹縣長》1974年發表在香港《明報月刊》,1976年由台北遠景出版社出版。小說問世後便引發極高的關注與討論,並在1999年入選《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是次講座王鈺婷教授將從小說的發表地香港談起,深度剖析《尹縣長》在港、台兩地引起的文化效應。歡迎所有朋友預先閱讀文本,於會中一起討論這部經典作品。

✽是次讀書會納入「中文教育課程學術活動獎勵計劃」,如欲參與計畫者,請務必事先填寫報名表格: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FA9bfkx2MDFmyyFLi32emKfx6JKWYbSsWmSUEY-v6w8/edit

第十八次香港文學文化沙龍:城市.情感.跨媒介:談《悲傷的日子如何過》

2022-02-19

香港走過劇烈跌宕的一段路,在驚魂未定的當下回首,恍若隔世。烏雲會否散去,「悲傷」能否再生希望,成為時代的叩問。《悲傷的日子如何過》結合散文、攝影、繪畫等不同媒介,透過紙面,將影像和文字所蘊含的幽暗微光和千言萬語傳送至讀者體內,話語輕柔卻情意綿長。  此次沙龍邀請本書的三位作者及作家陳慧分享創作的心路歷程,談如何跨媒介呈現對於香港這座城市的愛和各種情感。

主題:城市.情感.跨媒介:談《悲傷的日子如何過》
主持:余麗文博士(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課程統籌導師)
對談:黃淑嫻博士(作家,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賴恩慈小姐(電影及劇場編導演,教育工作者)
   阮智謙先生(導演,攝影師)
   陳慧小姐(作家) 
日期:2022年2月19日(星期六)
時間:7:30-9:30pm
語言:廣東話

ZOOM會議資訊:https://eduhk.zoom.us/my/hklcsalon;或以meeting ID登入:667 075 9371
查詢:李先生(2948-6554/cheukyin@eduhk.hk)
主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 
協辦:國立清華大學文論研究中心

第十七次香港文學文化沙龍:小說如何記憶地方:談《香港字》與《南歸貨車》

2022-01-22

在回憶崩毀、話語可疑的年代,仍有許多作家嘗試在斷瓦殘垣之中重新堆砌我城。2021年出版的兩部小說,《香港字》以追尋「文字」的歷史為途徑,重拾埋藏已久關於人和城市的記憶;《南歸貨車》從底層人物的生活出發,窺探艱難環境中人們的掙扎及故事。此次沙龍榮幸邀請兩位作家董啟章和王証恒對談,談他們的新作品,也談小說如何揉合人物、城市、時代和愛情諸元素以書寫記憶香港。機會難得,不容錯過!
 
主題:「小說如何記憶地方:談《香港字》與《南歸貨車》」
主持:黃念欣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
對談:董啟章先生(作家,《香港字》作者)
   王証恒先生(作家,《南歸貨車》作者)
日期:2022年1月22日(星期六)
時間:7:30-9:30pm
語言:廣東話
 
ZOOM會議資訊:https://eduhk.zoom.us/my/hklcsalon;或以meeting ID登入:667 075 9371
查詢:李先生(2948-6554/cheukyin@eduhk.hk)
主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 
協辦:國立清華大學文論研究中心

第十六次香港文學文化沙龍:跨域流動:台灣作家與香港

2021-12-04

此次沙龍邀請中大葉嘉詠博士和教大黃冠翔博士分享他們對台灣作家在香港的書寫、足跡或文學文化現象之觀察與思考,並由恒生大學的鄒芷茵博士主持。

詳情如下:
主題:「跨域流動:台灣作家與香港」
主持:鄒芷茵博士(香港恆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對談:葉嘉詠博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講師)
   黃冠翔博士(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日期:12月4日(星期六)
時間:7:30-9:30pm
語言:廣東話、普通話
ZOOM會議資訊:https://eduhk.zoom.us/my/rccllcsalon;或以meeting ID登入:667 075 9371
查詢:李先生(2948-6554/cheukyin@eduhk.hk)

主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
協辦:國立清華大學文論研究中心

悅|讀系列:《黃金時代》放映會及「左翼與都市:重返1930年代的上海文藝」分享會

2018-11-06 - 2018-11-08

香港教育大學
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悅|讀系列:《黃金時代》放映會(11月6日)x「左翼與都市:重返1930年代的上海文藝」分享會(11月8日)
  1. 《黃金時代》(2014)放映會 (預告片)

時間:11月6日(星期二)下午二時
地點: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B3 – G/F – 02)
簡介:本片為第3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許鞍華得獎作品,講述蕭紅 (湯唯 飾)和與她的生命一樣翻天覆地的民國時空。在大時代和戰火之中、理想和宿命的拉扯之間,蕭紅從未放棄愛情和文學,由哈爾濱、重慶、武漢一路南下,寫就《呼蘭河傳》,最後客死香港,年僅31歲。
導演自述:「我們這個時代其實什麼都很難說,不知道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但蕭紅生活的那個時期這些都比較分明,所以我想把這些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拍出來,讓大家看看那個時代是什麼樣的,對比我們現在的時代是什麼樣的而已。」(https://bbc.in/2qjUoo0)

  1. 「左翼與都市:重返1930年代的上海文藝」分享會

主講:張春田博士(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講師)
主持:葉倬瑋博士(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時間:11月8日(星期四)下午三時半
地點: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B3 – G/F – 02)
本次分享會由許鞍華導演的電影《黃金時代》為入口,試圖重返1930年代上海的歷史現場和文藝的原生形態,從文學創造、文學活動以及文學社團的一些具體細節和片段入手,探討1930年代魯迅及部分左翼作家的生活經驗與寫作實踐之間的內在聯繫,重構左翼思想與都市語境的複雜關係。1930年代的上海文藝,不僅體現出“現代”文化的內在邏輯,也指向了現代中國情感政治的獨特性。